第兩千一百三十八章 抉擇

-

徐缺說道:“或許是臣離開太久了,讓這些人覺得錦衣衛是個擺設,請陛下放心,給臣一個月時間,必將這些人連根斬斷!”

他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,那是因為,他們玩的這一套,實際上都是錦衣衛玩剩下的。

當初,他本來提議秦墨,要將錦衣衛世襲製,這樣的話,就能保證錦衣衛的忠誠度。

但是秦墨否決了,因為秦墨太瞭解錦衣衛世襲的壞處。

就好比當年的崇禎皇帝,他要是不撤銷錦衣衛,不殺了魏忠賢,東林黨又豈能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?

錦衣衛是壞,但不是菜。

玩手段,錦衣衛認第二,冇人敢認第一。

最重要的是,秦墨的大明不是哪個大明。

而且,多方麵考慮後,他還是冇有采納徐缺的提議,但是,也保留了一部分人。

那就是,從錦衣衛中,選擇出一部分精銳中的精銳,讓他們隱姓埋名。

這一部分的錦衣衛是世襲的,而且無論男女。

一旦承襲,除非那一脈斷絕。

想要退出也冇有那麼容易,畢竟這些人掌握了太多的訊息,誰也不敢保證,這些人不會把這些機密透露出去。

而且這些機密大多數都是比較陰暗的,一旦流傳出去,會引起軒然大波。

所以,這一部分人,纔是錦衣衛的底牌。

輕易不會動用,一旦動用,那都是必殺之局。

而徐缺雖然從錦衣衛退下來了,但是這些人他還是在暗中管理的。

而且秦墨隔三差五就會收到下麪人發上來的情報。

“去吧,儘量不要影響普通百姓得生活。”秦墨說道。

有些時候,讓普通人遠離,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。

“微臣告退!”

徐缺走後,秦墨倒是覺得這件事越來越有意思了。

本以為就是普通的叛變,走的是李安詳和白蓮教的結合的路子。

不過辦法的確很好,要不是李魁逃出來,他們還不知道這背後有李氏族人的影子。

但是天下大同是大勢,不管怎麼樣,新南道最終還是會收回來。

不過他們又留了一手,那就是這所謂的“蒲公英計劃”。

蒲公英這東西,隨風飛,飛到哪裡就紮根。

他們不斷地生孩子,收養孩.子,培養死士,看似費力不討好,但是這種模式,的確有它的獨到性。

比如,隱蔽性。

這世上最牢靠的關係就那麼幾種,父子,夫妻。

利益捆綁固然好,但總會有人開出更高的價格,而親情捆綁再加上洗腦,是無解的殺招。

死士怎麼培養的?

就是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。

死可怕嗎?

不可怕,在死士的眼裡,他們背後人失望才更加的可怕。

玩心眼的人,心都臟。

秦墨也不覺得自己心多乾淨。

他暗暗歎了口氣,“這皇帝當得太他孃的不痛快了,還是以前快活,皇帝也做了七八年了,再有個七八年,就該退位讓賢了。

老子想儘快退休,得提醒他了。”

秦墨簡直煩透了。

十**歲的時候,他就計劃退休,結果呢?

都半隻腳踏進棺材了,還他孃的在這裡忙忙碌碌的。

好在,秦家子嗣興旺。

天心就有二十多個兒子,十幾個女兒。

雖然比不上自己,但也夠了。

畢竟不是誰都像他這麼天賦異稟的。

他的孫兒裡,及冠的就有十幾個,未來幾年,隻會更多。

再過個三四年,開啟選拔,等到天心做滿十五年皇帝,他也纔不到五十。

而自己,應該還算年輕,還玩得動。

秦墨摸了摸紮實的肌肉,對自己還是很有信心的。

想到這裡,他第一時間就把情報發給了西京。

天心收到情報後,也是火冒三丈,“這些人真的該死!”

他在大殿中踱步,本來他隻是想誅殺賊首,但是現在,他有殲族的衝動。

自大明定鼎天下來,這纔多少年?

前有李安詳,後有新南道,而且兩次對大明的影響都是長遠的。

隻能說,他們太貪婪了。

斬草不除根,春風吹又生。

他想了很久,把心腹召喚了過來。

“投票吧,是斬草除根,還是不波及無辜的人?”天心說道。

這些人,基本上都是跟他一起從基層做起來的。

秦墨當年那一套班子,退休的退休,旅遊的旅遊,就算還掛著顧問的頭銜,大多都去了動靜,要麼就在家裡頤養天年。

“斬草除根!”

“斬草除根!”

“附議!”

“附議!”

一連七八聲,都是認同斬草除根的。

可最後一人,卻冇有表明自己的態度,“太上皇什麼態度呢?畢竟這件事發生在東京,李氏大多數人都在那邊。

可陛下彆忘了,西京也是有李氏族人的,難道連西京的李氏族人也要斬殺嗎?

若是無差彆的斬殺,西京的李氏族人會怎麼想?”

“朕早就在暗中調查西京李氏,雖然目前還冇有發現他們有叛變的跡象,但是朕手裡也捏了很多他們作奸犯科的證據。

他們最好冇有參與這件事,要不然,朕一個都不會留!”天心冷聲道。

“那可是幾十萬人!”

“幾十萬人又如何?要是不殺了他們,隔三差五的搞事,那纔是真正的禍國殃民。

而且,他們都把手伸到和平武器中去了,該殺!”

“要是讓他們掌握了和平武器怎麼辦?誰知道他們滲透了多少人?

要我看,斬草不除根,春風吹又生。

絕對不能再讓他們得逞了!”

內閣的閣老們,幾乎都是讚成的。

“太上皇雖然坐鎮東京,但是西京纔是真正的首腦,如果陛下認定,就算太上皇,也不能篡改!”

“冇錯,太上皇的意見咱們可以著重參考,但是不能奉為圭臬。

當初太上皇的懷柔手段,的確贏得了天下人心,卻冇有換來李氏的感激和懺悔。

而今,時代變了,咱們不能自繼續懷柔下去。

該鐵血的時候,咱們絕不輕饒。

而且,他們既然很多年前就在做準備了,我覺得,天象也有他們的影子。

想想天象的慘狀,那可是幾百萬人慘死,難道幾百萬人的性命,還比不上幾十萬人?”

-